这个端午,看“神龙入海”硬核铺管
这个端午节
龙舟竞渡艾粽飘香
在我国广袤的大海之上
也有一头“钢铁巨兽”
完成了一项完美的“表演”
6月22日
在距三亚东南200公里外的深海海域
随着最后一段海管稳坐海底
与之连接的终止封头精准就位
“深海一号”二期工程最长海底管线
铺设完成
作业现场宛若一条白色神龙
在碧海间穿梭翻飞
这条长输管线全长115.5千米
是打通“深海一号”二期工程
与陆上油气接收站的油气输送“主动脉”
它由9425根单管连接而成
每根单管重量相当于4辆小轿车
总用钢量相当于1.3个“鸟巢”体育场
是国内水深跨越幅度最大海底管道
同时创造我国海管壁厚新纪录
这次为海管安家的
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
亚洲首艘3000米级深水铺管船
“海洋石油201”船
接下来
随小编一起登上这艘“海上龙舟”
看看海管是如何铺设的吧!
1
全船“大脑”纵览全局
走进“海洋石油201”的“大脑”
船舶中控室
29块高清屏幕正实时监控
海管铺设过程中的动态数据
为施工决策、安全和质量提供保证
据“海洋石油201”船长介绍
海底管道铺设期间
船舶处于满载运转
仅铺管作业线就有260多名工人
他们像“龙舟”的桨手一样密切协作
每天三班倒
24小时昼夜不停歇
全力保障管线铺设
2
“中枢神经”协调各方
在铺管船的“中枢神经”
——铺管作业线
材料储存区是整条作业线的起点
每段海管的长度约为12米
管径超过半米
海管在这里排起长队
通过机器分拣、消磁等处理
被吊运至铺管作业线上
然后一根一根“牵起手”
踏上入海之旅
海管内部承受高温高压及流体腐蚀
外部面临海浪、台风、内波、
泥沙迁移、地质断层等恶劣条件挑战
海管需要在海底服役20年乃至更长时间
对管道性能的要求非常高
大管径、大壁厚的特殊材质海管研制
在国内尚属首次
中国海油技术团队和国内钢材厂家
进行大量联合技术攻关
成功实现海管研发制造的国产化
3
铺管“心脏”火力全开
来到铺管作业线的“心脏”
——焊接工作站
施工现场温度达到42摄氏度
两名焊工正左右开弓
紧张地进行海管焊接接场作业
焊花迸发的能量
将一根根海管焊连成油气长龙
海底管道施工和服役过程中
面临严峻的风险挑战
对焊接技术和质量要求非常高
据技术人员介绍
“深海一号”二期工程所用的海管
管径达508毫米,最大壁厚达38毫米
焊接这样一道焊口
需要经过11遍焊接
传统的手工焊需要1小时
为了提升效率
中国海油焊接技术团队
与国内厂家进行联合攻关
成功实现自动焊设备自主研发
将焊接时间缩短为12分钟
提升焊接效率近5倍
像这样的焊接工作站
作业线上共有4个
封底焊、填充焊、内部焊、盖帽焊
分工明确流水线作业
最大限度提升焊接效率
一根根海管从储存区出发
经过7个主工作站和4个辅工作站
将坡口加工、焊接、喷砂、检验等
10多道复杂工序连接起来
一根接一根海管“手拉起手”
连成一条“油气长龙”
除了上述3个重要的“内部构造”
此次铺管
还有三大“外部法宝”前来助阵
“力大无穷”:张紧器
这个像大钳子一样的设备是张紧器
它的能力直接决定铺管船的作业能力
“海洋石油201”的张紧器
最大张力为400吨
它像大力士一样
能够牵引数百吨重的油气管道
在波涛汹涌的海浪冲击下
安全稳定地把海管
输送到船尾的托管架上
“神龙摆尾”:托管架
这个橘红色的“钢铁侠”叫托管架
它像是巨龙的尾巴
绝技是“神龙摆尾”
作业时
它会下潜到海平面以下近100米
精确引导海底管线铺设到预定位置
本次海管铺设过程
张力达到常规铺管1.4倍
船尾滚轮承受的最大下压力近50吨
为确保铺管作业安全高效开展
项目团队提前对主作业船
张紧器、支撑滚轮系统、托管架等
关键施工设备进行适应性改造
实现10余项技术和工艺突破
“贴心管家”:水下机器人
这个大家伙是ROV(水下机器人)
它可以下潜到近千米深的海底
通过它的“眼”
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
海底管线在水下铺管过程中的动态
本次项目海管铺设作业中
ROV发挥着重要作用
设计路由预调查
为海管铺设扫清障碍
起始锚精就位
为海管铺设打好坚实基础
着泥点监控
为海管铺设全程保驾护航
完工后调查
为海管做一次全面无损体检
三大“内部构造”分工协作
三大“外部法宝”有力加持
“主动脉”的“安家”之旅
就变得安全可靠啦!
本次“深海一号”二期工程
使用的20寸深水混输海管
设计、研发、试制全过程
都由我国自主完成
工程项目的成功实施
有力带动了国产钢管产业升级
为我国深水油气开发
再添装备和技术的硬核保障
更多推荐
文字 | 李斌 汪洋 张浩明 杜春水
图片 | 韩庆 吴华林 王旭明 王锋 周杨
制作 | 杜春水
编辑 | 刘建坤
监制 | 冯哲